別讓貓咪只是活著!專家直指「養得活≠養得好」打造優質喵生還差這一步
「養得活」不等於「養得好」。從事這一行,我們有時候會聽到一種反應:「養貓哪有這麼麻煩!?不就一碗飼料、一碗水、一盆貓砂的事情嗎?」是的,這樣貓咪就有達到最低生存底限,但這不表示他們過得好喔!至於是不是大家養貓都要追求讓貓過得很好,倒不是我們應該要提供意見的事情,這篇想要告訴大家的是「做達到生活底限以上,看起來很多餘的事情,對貓的生活品質是有可能有幫助的,而不是吃飽沒事幹」。
以人類來比喻一下:假設我只吃巷口的便宜自助餐,睡兩三坪大的雅房,已經有達到生存底限,可以一直這樣活下去都沒問題。至於什麼吃一兩千元一餐、出國玩、買最新的iphone,這些都不是在滿足生存底限,而是在追求生活品質。有必要嗎?不一定,會爽嗎?蠻爽的。
貓也是一樣,「多做」的那些事有沒有意義?很可能有。不做,貓會怎麼樣嗎?也不一定100%會出事。不過我們的立場是鼓勵有餘裕的飼主,盡量提供好的生活品質給自己的愛貓,來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身心健康狀況,以及追求真正的人貓共好狀態。通常這類項目會有:環境豐富化、情緒輔助產品(並非每隻貓都會需要)、適合這隻貓咪的食物、對於壓力源的協助調整等等。
舉例來說,我們注意到有固定被提供逗貓棒陪玩或其他遊戲的貓咪,通常整體情緒較佳,跟飼主感情較好,發生問題行為的機率也較低(類似主題的論文支持:行為學界大老Sarah Ellis在她2009的論文中提及「對圈養的貓來說,環境豐富化能預防及治療問題行為,以及與行為相關的生理問題」)。所以從這邊看,多做的事情可能是很有意義的。
那,如果飼主自己生活拮据又很忙碌,從自己的餐費硬是省下錢來給貓天天吃主食罐、咬牙買一堆玩具、或是在輪班後累得像條狗時,還要硬是打起精神陪貓玩,來確保「貓的生活品質」,這樣合適嗎?
我覺得這樣也是有點本末倒置,應該是視自己狀況來執行比較合理。對每隻貓來說,幾乎都有他自己覺得重要的項目,項目會因貓而異,甚至不見得是特別花時間或花錢的項目。若有意想要給貓好的生活品質,但自己的時間與資源較缺乏,平常是可以多多探索這類項目的。
例如這隻貓一天的亮點,就是飼主起床時一起翻滾賴床,抱抱撒嬌,然後十分鐘貓就覺得心滿意足。又或是飼主總是留意收集貓會喜歡的小物件(確定貓不會意外吃下去的),用來隨時更新貓在地上的小玩具。這些都是不太額外花時間金錢的生活品質項目,也可以讓貓過得更好。
您與您家貓咪有什麼重要的生活品質項目,可以跟大家分享嗎?不管是不是要花錢/花時間的都可以喔!
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,原文刊自《貓談社》臉書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