凶猛綠水龍入侵新竹威脅原生態 連人都遭咬傷

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通報,新竹縣北埔鄉出現俗稱「綠水龍」的亞洲水龍,散布在北埔鄉內溪流沿岸,這種外來種的大型鬣蜥,不僅會吃青蛙,甚至還會吃小型哺乳類,更有移除工作隊員在捕抓時慘遭咬傷,縣府希望阻絕野生族群繁殖,避免進一步威脅生態。
縣府農業處指出,綠水龍屬雜食性動物,為外來入侵種,全長大約60至100公分,屬大型蜥蜴,常出現在低海拔溪流的半水棲物種,白天常在溪流附近90至300公尺範圍活動,夜間則會群聚在溪流周遭植被休息。
綠水龍不僅會捕食樹蛙、蛇類、甚至小型哺乳類,就連同類、俗稱「杜定」的台灣原生種攀木蜥蜴都不放過,掠食能力強大,對入侵地造成原生物種威脅,更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。
林務局是在去年7月接獲民眾通報,指出在北埔鄉境內的溪流沿岸發現外來物種綠水龍,因此通報縣府,由縣府從去年7月委請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巡查並協助移除,為避免繁衍擴散。
根據移除計畫,共出動39組工作小隊移除,截至去年底為止,已經捕獲528隻亞洲水龍,最高更曾單日就抓到48隻。
農業處長范萬釗表示,外來入侵物種是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,所以縣府接獲通報就立即聯合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,調查北埔鄉該處溪流沿岸,所發現的綠水龍各種體型大小都有,截至去年12月共執行21次調查及移除工作,未來縣府將持續爭取補助、研擬移除計畫,積極移除外來種,保護生態環境吃,同時辦理接續調查。
不過根據調查人員解剖去年8月調查期間捕獲的成體時,已發現體內有數十顆蛋,顯示繁殖力十分驚人,而綠水龍主要繁殖期及產卵期在每年5月及6月,縣府今年已研擬提出調查移除計畫,持續有系統地移除。
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劉創盛表示,隊員移除綠水龍時也曾遭咬傷,雖然不確定是人為棄養,但若不移除就會造成生態浩劫,嚴重威脅台灣原生種,協會會配合縣府調查工作,盡速協助移除。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