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流來動物怎禦寒? 紅毛猩猩裹毯喝薑茶、無尾熊縮成球

受到今年入冬以來首波寒流影響,全台各地的氣溫將一路往下降。許多民眾也非常擔心動物園裡面的動物們如何面對低溫,台北市立動物園說,早在在冬季正式來臨之前,照養團隊就會開始逐步增加部分動物們每天的食物分量,讓動物們能儲存足夠的脂肪,另外還有很多禦寒奇招,舉凡地熱、暖氣、照燈、麻布袋、乾草、薑粉及薑湯等應有盡有。
每年都提早在入秋時,便啟動各項禦寒措施,因為野生動物們可不像人類一樣,可以等到真正感覺寒冷之後,才開始翻箱倒櫃地將厚重的衣物找出來穿上。因此,在冬季正式來臨之前,動物園的照養團隊就會開始逐步增加部分動物們每天的食物分量,像是食肉目的大型貓科動物,冬季增加的食物量,相較於夏季平均多了約50%。至於部分食量較小的動物,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大量進食,就得提供其他熱量較高的替代食材,讓動物們能儲存足夠的脂肪,以安穩度過寒冷的冬天。
除了增加食物的攝取分量,動物們禦寒保暖的方式也各展其趣。和人類在演化上最相近的靈長類動物,每當氣溫下降時,總會趕緊「放下歧見」選擇相互擁抱取暖。智商較高的巨猿科動物,還會將麻布袋蓋在身上抵禦寒風,或是坐在暖器的出風口附近,享受一陣陣的熱風吹拂。怕冷的黑猩猩早上要外出活動時,會先喝上一點保育員貼心準備的薑茶來保暖。
體型較大的牛科動物們,會自己找尋背風處躲避寒風吹襲,保育員也會在室內的地面,鋪上一層厚厚的乾草,讓牠們可以舒服地坐臥在上面打盹。河馬和鱷魚,則會選擇溫度相對較高的水底避寒;而像背部的皮毛比較厚的無尾熊,冷的時候就會將自己捲縮起來,避免流失熱度。
不過面對寒流也有老神在在的動物,像是大貓熊「團團」、「圓圓」、「圓仔」及「圓寶」一家而言,冷氣團過境所帶來的冷空氣,不過是剛剛好而已。
還有慣於生活在亞南極的國王企鵝,牠們身上有著渾厚重疊的油性皮毛,除了防水之外還能隔絕冷空氣,具有極佳的禦寒功能,因此早練就了一身適應極地環境的硬功夫,即使是戶外寒流來襲,牠們仍待在終年恆溫(攝氏8到10度)的室內環境裡,而且最喜歡站在保育員舖設的冰上「納涼」。
另外,考量動物的生態習性,保育員會適時打開戶外活動場通往室內欄舍的門,讓動物自己選擇要待在戶外或是回去內舍避寒,像是聰明的金剛猩猩「迪亞哥」一家,在冬季天冷或是下雨的日子,除了早上九點到十點或是下午兩點半到三點半之間,會短暫停留在戶外活動場用餐之外,多數的時間牠們喜歡回到溫暖的室內活動;紅毛猩猩或是伊蘭羚羊等動物也會做出類似的選擇。因此,動物園提醒,如果民眾到了戶外活動場找不到牠們的身影,極有可能就是動物們正躲在室內休息,自主地放「寒假」去了。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