候鳥鸕鶿鰲鼓濕地首見築巢孵蛋 鳥會:適應環境力強
「太神奇了!該不會變成留鳥吧?」秋風起,冬候鳥逐漸南遷,嘉義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建樺首度在東石鄉鰲鼓濕地,發現一對候鳥鸕鶿在樹上築巢孵蛋,公鳥不斷咬回巢材,母鳥守著巢位,整理公鳥帶回的巢材,築巢照貼臉書,網友紛紛按「讚!」好奇為何在此築巢孵蛋?
陳建樺說,這是台灣本島首次有鸕鶿築巢孵蛋的紀錄,鸕鶿是冬候鳥,以往9月會南飛到台灣度冬,隔年3月北返回大陸築巢繁殖,過去也有些候鳥如高蹺鴴後來在台繁殖,成為留鳥;鸕鶿是否可能能成為留鳥,還需長期觀察。
他守候拍攝,發現母鸕鶿巢上不動數小時,是鳥類孵蛋行為,研判巢中有蛋,鳥巢築巢應超過1周,築巢樹上離濕地堤岸很遠,他說,鸕鶿會在此築巢,應是牠們比其他鳥兒適應環境能力強,因為鰲鼓高水位,不利候鳥棲息覓食,生態環境愈來愈不好,鸕鶿卻能夠潛水捕魚。
他說,目前鸕鶿鰲鼓只有4隻,數量還不多,隨著候鳥南遷數量種類增多,呼籲遊客、攝影愛好者、鳥友,默默遠觀,拍照隨緣,不要干擾候鳥。
有網友開玩笑說,「國外疫情嚴重,選擇落腳台灣,是比較安全環境」;還有人表示,「天候異常,鳥類在進化適應能力;台灣天氣越來越熱也很不尋常!」陳建樺說,「夏季我最多看到3隻,但都是有家歸不得的斷翅鸕」。
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說,鸕鶿是自由潛水高手,日行性「群聚」鳥類,擁有「憋氣潛水」高超捕魚技能,在日本有漁民訓練牠們,發展「鸕鶿捕魚法」,秋冬來台度冬,數量非常可觀,來鰲鼓濕地,發現木麻黃如同積雪一般,那可能就是鸕鶿們「便便後」的傑作。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