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育有成 櫻花鉤吻鮭數量創新高
國寶魚「櫻花鉤吻鮭」僅分布台灣大甲溪上游支流,數十年來因人為開發、攔砂壩阻隔影響繁衍,一九九二年數量降到「低點」僅剩兩百多尾。雪霸國家公園、武陵農場、農委會林務局近年推動拆除攔砂壩、人工養殖放流、廢耕地植樹等,去年監測溪流櫻花鉤吻鮭數量首度破萬,達一萬二五八七尾,創歷史新高。
櫻花鉤吻鮭是地球上「鮭鱒類」分布的最南界,因地殼變動及氣候暖化,後來不再降海洄游,只出現在大甲溪上游支流,但一九六○年至一九七○年因人為開發破壞棲地導致數量驟減,中央以及民間近年陸續啟動復育行動。
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武陵工作站主任廖林彥說,現在要保存棲地並加強移地保育,復育中心如同「諾亞方舟」,每年孵育一萬多尾櫻花鉤吻鮭,保種成功後再放流。
但放流工作不輕鬆,棲地野溪都在深山、路途陡峭,難用車子到達,且溪水狹窄,不像國外可用直升機投放魚苗,要靠人力背負,經常是「先登頂、再下切」,考驗體力與耐力。
廖林彥說,外界以為放流後魚就會往上游擴散,但其實失敗經驗很多,過去三、四月放流,結果櫻花鉤吻鮭野外適應三個多月就遇到颱風,「分不清東南西北遭沖走」,半年後有八成都在原放流地一百公尺內。現在改十、十一月放流,每放流一千尾就要相隔一百公尺,隔年春天就能順利孵化。
櫻花鉤吻鮭適合生存在十七度以下環境,氣候變遷加劇也威脅生存。廖林彥說,未來三年最重要是放流到海拔兩千兩百公尺的南湖溪,水溫比目前棲地再降三至四度,避免暖化造成水溫升高,人為干擾也更少。
武陵農場副場長胡發韜說,武陵農場七家灣溪、雪山溪曾是櫻花鉤吻鮭最後棲地,透過護魚隊、大規模造林守護棲地,國寶鮭從兩百多尾增至去年的一萬二五八七尾,創下歷史新高,未來將持續擴大造林面積。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