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仁溪生態復育有成 台南大甲二行濕地喜見一級保育鳥

台南市仁德區大甲二行生態濕地位處二仁溪河畔,濕地內有多個水質淨化池,種植大面積水生植物淨化水質,常吸引許多本土鳥類及冬候鳥棲息,今年1月份曾觀察到18隻一級保育類的黑面琵鷺,3月份更是首度觀察到相較黑琵更少見的白琵鷺,保育成果令人驚喜。
水利局表示,濕地周邊鄰近二仁溪,也常可見到豐富多樣的魚類和蟹類,最近天氣轉冷,二仁溪大甲濕地周邊已經可以看到過境的水鳥出沒,以今年度來說,濕地周邊記錄了36種鳥類、5種蟹類和6種魚類,今年1月份觀察到18隻一級保育類的黑面琵鷺,數量之多是以往沒有的,3月份也首度觀察到相較黑琵更少見的白琵鷺。
冬季的濕地內也可見到小水鴨、琵嘴鴨、高蹺鴴等候鳥棲息,夏季則有紅冠水雞、小鸊鷉、黃小鷺,以及部分陸棲型的鳥類,如白頭翁、鷦鶯、麻雀等。
水中生物的部分,今年可以見到許多彈塗魚在河灘地上,水中有蝦虎、齒舌鰻、豆仔魚等,濕地附近的泥難、潮溝也有弧邊招潮蟹、雙齒近相手蟹、台灣厚蟹,這些水生動物豐富了水域的生物多樣性,提供給鳥類極佳的食物來源。
水利局表示,大甲二行生態濕地由市府委由專業廠商操作維護,維持水質淨化功能,並配合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建議,保留適當面積的水域空間和草叢,進而提供許多生物優良的躲藏空間;而濕地鄰近堤防自行車道,也常有民眾散步及騎車休憩,民眾在運動舒心的同時,也同時到訪了這處河畔的生物天堂,看見二仁溪復育的寶貴成果。
台南市政府從2016年接受環保署補助辦理「二仁溪大甲二行生態濕地工程」,設計截流最大處理量約每日2700噸,將上游大甲及二行社區家庭汙水截流後引入濕地,利用水生植物來削減汙染,並藉由高低灘地土方調整,增加感潮灘地型濕地的面積,利用潮水間歇動力帶來更多屬於二仁溪下游原生生態棲地物種,並營造水岸線曲折變化,對二仁溪生態復育有正面效益。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