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棘鱟銳減 擬納入保育
古生物「三棘鱟」近20年前曾在嘉縣布袋鎮好美里濕地現蹤,但因棲地破壞導致族群遽減;嘉縣生態保育協會總幹事蘇銀添積極推動生態保育多年有成,除了2019年發現野生幼鱟,復育團隊於去年創下成鱟自然產卵孵化600隻稚鱟紀錄,縣府計畫在新岑國小興建全國首座鱟生態館,2024完工。
另外,海委會最近預告三棘鱟等4項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計畫,認定鱟已達列入保育類物種基準,將適時提報到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研商納保育類動物。
2005年,保育人員在好美里採集14隻稚鱟附肢肌肉DNA,發現粒線體片段基因型只有1種,說明稚鱟都由同一雌鱟所產;漁民也觀察發現,2005年前後約每月捕獲一對,近5年低到1年僅捕獲1至2對,顯見「鱟」急需保護搶救。
曾於1988年搶救布袋紅樹林的蘇銀添,10年前與中研院合作成立鱟復育實驗室推動生態保育,2019年在好美里濕地發現14隻野生幼鱟;這是鱟2005年在本島消失後首度發現。
蘇銀添說,漁民流傳諺語「6月鱟爬上灶」,意思是到6月灶上就會出現鱟這道菜,因每年農曆6到9月是鱟產卵高峰期,漁民會到海邊等鱟,顯示當年鱟產卵盛況,後因海岸開發、環境變遷,鱟幾乎在西海岸消失,這次發現讓保育人士振奮。
縣府向海保署申請「在地守護計畫」,攜手生態保育協會進行三棘鱟棲地復育,去年成功孵化600隻,經蘇銀添及志工細心復育,鱟寶寶已滿周歲,古怪可愛的模樣被形容像「外星寶寶」。
小檔案 鱟存活逾4億年
三棘鱟,簡稱鱟,是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,祖先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,當時恐龍還沒崛起,和牠同時代動物大多進化或滅絕,鱟從4億多年前至今仍保留原始樣貌,有「活化石」之稱。
鱟不是魚,外型像鋼盔,早期有人會拿鱟殼當鍋鏟。目前全世界共有4種鱟,台灣現蹤的屬三棘鱟,學名中華鱟,鱟的外型酷似冑甲,經常一公一母成對出現,被稱為「夫妻魚」,體型較小雄鱟會趴在雌鱟身上,血液藍色,具生醫價值。
三棘鱟是海岸健康指標物種之一,一生和海岸息息相關,棲息環境離人們很近,6至9月繁殖期,母鱟會背公鱟爬上沙灘產卵,日本將鱟列入瀕危動物,大陸列入名貴珍稀水生動物,台灣尚未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,台灣鱟棲地遭破壞,本島幾絕跡。
(蘇銀添提供資料、記者魯永明整理)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