遭槍傷台灣黑熊「人道處理」引譁然 林保署8大QA釋疑

花蓮入侵聚落遭槍傷黑熊不治事件,引起討論。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天透過臉書粉專,整理8大QA補充說明,針對外界質疑開槍者身分、為何不用麻醉槍、驅趕黑熊原因等逐一解釋。
花蓮卓溪入侵黑熊再度掠食犬隻,巡護隊員險遭攻擊防衛開槍,救援團隊檢查發現黑熊脊椎多處骨折、下肢癱瘓,肺部塌陷並伴隨嚴重氣胸、出血及呼吸窘迫,傷勢過重,決定深度麻醉人道處理。
問:開槍的是社區巡守隊員、部落族人還是獵人?
答:開槍的人是林保署花蓮分署的森林護管員。花蓮分署因應黑熊侵擾,由分署玉里工作站職員及森林護管員組成巡守隊進行巡護與驅趕,21日晚間當晚因發現黑熊正捕食家犬,經喝斥還朝人員靠近並作勢攻擊,隊員之一的森林護管員只能開槍自衛確保安全。
問:為何讓巡護人員帶獵槍?
答:這隻體重高達百餘公斤的大公熊已習慣於掠食犬隻,且經數次驅趕均不願遠離,林保署花蓮分署考量人員安全,要求執行巡護與驅趕任務的同仁必須攜帶獵槍防身,也提醒於遭遇緊急狀況時須以維護人員安全為優先。
問:為何不用麻醉槍?
答:麻醉槍或吹箭涉及麻醉藥品的使用,依法都須由領有麻醉藥品使用執照的獸醫師在場指導才能使用,而且麻醉劑並非立即就奏效,在短短幾秒的緊急狀況下只有獵槍能派上用場。
問:為何為了保護狗而驅趕黑熊?
答:黑熊從吃雞進展到吃狗,而且吃了好幾隻,如果遭遇的是老人或小孩,誰能預料會發生什麼事。林保署花蓮分署同仁組隊巡護或驅趕,不是為了保護狗,而是讓已經人心惶惶的村民能有起碼的安全感。
問:山林是黑熊的家,山村居民應該把山林還給黑熊?
答:山林是黑熊的家沒錯,但我們在平地居住的所在也曾是梅花鹿與石虎的家;何況黑熊並非只能棲息在山上,隨著數量愈來愈多,跟我們的距離將會更近。
問:黑熊是不是因為山上沒東西吃才下山找食物?
答:台灣中高海拔的森林生態復育良好,適合黑熊棲息的環境較以往增加更多,而黑熊除了是雜食性,還是「逐水草而居」的機會主義者,因此常會隨著不同季節,遷移到食物豐富或是容易覓食的區域,特別是春天的低海拔山區,因為許多植物長嫩葉、開花、結果,更容易吸引黑熊前來光顧。
此外,黑熊的族群數量日益擴增,在核心棲息地的黑熊族群逐漸飽和的情況下,越來越多個體向淺山甚至平地擴張是很合理的生態現象。
問:台灣黑熊的數量只有300至500隻?
答:沒有辦法明確說台灣黑熊到底有幾隻,因為要推估族群數量必須捕捉黑熊進行標記之後野放;然後再隨機捕捉黑熊,計算其中曾被標記的個體所占比例,才能推估整體族群的數量,但這對黑熊而言,會是很大的干擾。
即使如此,經由近年全台的黑熊監測資料顯示,台灣黑熊的族群分布與整體豐富度每年持續上升,且從原本的中高海拔向淺山地帶擴散;近5年,海拔1200公尺以下區域出現黑熊的頻度也明顯增加,比起20年前的推估數字,台灣黑熊的族群數量增加絕對在倍數以上,後續會在適當時機跟大眾說明,台灣黑熊雖然仍列名瀕臨絕種野生動物,但族群狀況已經沒有瀕臨絕種之虞了。
問:林業保育署為何要在乎山村居民的感受?
答:山村居民與台灣多數野生動物比鄰而居,相對於都會居民,山村社區才是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育的最前線,當他們遭受野生動物侵擾或危害時,如果能獲得政府的奧援與社會的支持,讓他們沒有生活或生命的後顧之憂,山村居民才會跟我們齊心共同維護自然資源,這也是我們推動在地社區保育與生態服務給付政策的初衷。
資料來源/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
FB留言